Video Player is loading.</p>
Play Video</p>
Play</p>
Loaded: 0%</p>
Current Time⠰:00</p>
/</p>
Duration⠰:00</p>
1x</p>
Playback Rate</p>
</p>2x1.5x1.25x1x, selected0.75x
</p>
Mute</p>
</p>
Fullscreen</p>
This is a modal window.</p>
No compatible source was found for this media.</p>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p>
Text</p>
Color</p>
White</p>
Black</p>
Red</p>
Green</p>
Blue</p>
Yellow</p>
Magenta</p>
Cyan</p>
Transparency</p>
Opaque</p>
Semi-Transparent</p>
Background</p>
Color</p>
Black</p>
White</p>
Red</p>
Green</p>
Blue</p>
Yellow</p>
Magenta</p>
Cyan</p>
Transparency</p>
Opaque</p>
Semi-Transparent</p>
Transparent</p>
Window</p>
Color</p>
Black</p>
White</p>
Red</p>
Green</p>
Blue</p>
Yellow</p>
Magenta</p>
Cyan</p>
Transparency</p>
Transparent</p>
Semi-Transparent</p>
Opaque</p>
Font Size</p>
50%</p>
75%</p>
100%</p>
125%</p>
150%</p>
175%</p>
200%</p>
300%</p>
400%</p>
Text Edge Style</p>
None</p>
Raised</p>
Depressed</p>
Uniform</p>
Dropshadow</p>
Font Family</p>
Proportional Sans-Serif</p>
Monospace Sans-Serif</p>
Proportional Serif</p>
Monospace Serif</p>
Casual</p>
Script</p>
Small Caps</p>
Reset restore all settings to the default valuesDone</p>
Close Modal Dialog</p>
End of dialog window.</p>
目前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助推器采用著陸腿回收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成功率非常高,但缺點在於後續重複利用比較麻煩,需要從著陸場長途轉運,無法滿足SpaceX高頻次發射的需求。</p>
而“筷子夾火箭”雖然技術實現難度大,但火箭回收後直接可以與發射塔架對接,後續的檢查、加注燃料等步驟可以直接進行,極大減少了發射準備時間。</p>
伴隨著實驗成功,馬斯克距離兌現其“火星無人飛船”的承諾更近一步。</p>
史上首次!英偉達市值超越微軟,晉升全球第一</p>
伴隨著投資者熱炒AI股,美國科技巨頭也迎來“新王”。</p>
美東時間6月17日周二,英偉達股價一舉超越了此前占據市值榜首的微軟,曆史上首次榮登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寶座。</p>
自2020年以來,英偉達股價增長了22倍以上。這一增長得益於其在AI芯片市場的主導地位,特別是在數據中心使用的AI芯片市場,英偉達占據了約80%的份額。</p>
隨著OpenAI、微軟、Alphabet、亞馬遜、Meta等公司對處理器的大量需求,英偉達的業務迅速增長。由於需求火爆,H100的交付周期長達36周到52周不等。</p>
在華爾街看來,GPU投資才剛剛起步,AI供應鏈的投資增長將會對其產生乘數效應:每100美元的雲資本支出將轉化為30-40美元的AI收入,這意味著在GPU上的投資將成倍增加。</p>
考慮到GPU開發技術複雜,如一塊Grace Hopper 100芯片包含35000個組件,重量達35公斤,英偉達憑借長期的積累,在該領域擁有較為寬闊的技術“護城河”。</p>
因此盡管越來越多同行“下海”自主研發AI芯片,英偉達算力“一哥”的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被動搖。</p>
量子芯片橫空出世,十年前的AI?</p>
穀歌在年末向市場拋出重磅消息:量子計算芯片 Willow。</p>
根據穀歌官方信息,Willow在基準測試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在不到5分鍾內完成了一項標準計算,而這需要頂尖超算超過 10^25 年——比宇宙年齡還長!</p>
與之前穀歌聲稱其量子計算機Sycamore實現“量子霸權”不同,穀歌沒有宣稱Willow實現了“量子霸權”,而是強調了其在“超越經典計算”方麵的成就。</p>
2019年,穀歌公開亮相其上一代量子計算機Sycamore,並宣傳它僅用200秒就完成了一項計算,而這項計算理論上需要當時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10000年才能完成。</p>
Willow芯片擁有105個量子比特,這使得它在量子糾錯和隨機電路采樣(RCS)方麵達到了同類最佳性能。</p>
在RCS基準測試中,Willow芯片在不到5分鍾的時間內完成了一項標準計算,而這項計算對於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來說,需要超過10^25年——不僅遠超宇宙的年齡,也遠遠超出了我們對傳統計算能力的理解。</p>
穀歌量子計算的進展直接引發量子計算公司股價瘋漲。D-WaveQuantum一周大漲74%,RigettiComputing上漲78%,QuantumComputing股價翻了一倍多,昆騰更是飆升523%。</p>
對於投資界而言,現在量子計算等於十年前的AI。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熱潮後,投資者正在尋找下一個可能帶來豐厚回報的技術前沿。這一點尤其重要。</p>
盡管量子計算引發了廣泛討論,但其實際發展狀況仍處於相對早期階段。投資者對量子計算的關注度雖有上升,但仍遠低於人工智能領域。公眾對量子計算的搜索興趣也有所增加,但與人工智能相比仍處於較低水平。企業在財報和文件中提及量子計算的頻率有所上升,但基數仍然較低。</p>
AI從訓練到推理大轉變,ASIC、博通崛起</p>
伴隨著年末,AI市場也經曆劇變,英偉達退潮,博通登場。</p>
12月12日,博通發布了截至11月3日的公司第四財季財報。AI需求推動下,公司2024財年總營收、利潤和半導體收入齊創新高。</p>
公司CEO Hock Tan更是分析師電話會上“放衛星”,稱預計2027年市場對定製款AI芯片(ASIC)的需求規模為600億至900億美元。而在AI芯片方麵,博通有兩家額外的超級(計算)客戶,預計新客戶將在2027年之前帶來收入。</p>
Hock Tan表示:</p>
“我們目前有三家超大規模客戶,他們已經製定了自己的多代AI XPU路線圖,計劃在未來三年內以不同速度部署。我們相信,到2027年,他們每家都計劃在單一架構上部署100萬XPU集群。”</p>
市場分析認為,博通CEO的預測實際上講了一個ASIC的超大敘事:2027年AI收入600-900億美金SAM(serviceable adressable market),意味著從今年到2027年,AI收入(AISC+網絡)幾乎每年翻倍。這意味著,博通“認為”或“希望3年後實現” ASIC與GPU至少平分天下,甚至替代。</p>
博通的財報震動了市場,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飆升38%,市值突破1.2萬億美元。ASIC(專用集成電路)AI芯片成為市場焦點。</p>
博通的暴漲讓人不禁聯想到2023年的英偉達,當時英偉達發布的財報超預期,帶動了股價的井噴式上漲。</p>
伴隨著博通的暴漲,英偉達應聲下跌。分析認為,華爾街正在關注大型科技公司對ASIC(專用集成電路)的需求,這可能是導致英偉達股票下跌的原因之一。</p>
未來幾年,定製芯片將在生成式AI的應用中逐漸從昂貴的GPU中奪取市場份額。盡管GPU在AI訓練中將繼續占據主導地位,但ASIC的崛起讓投資者對如Meta和Alphabet等公司是否會轉向ASIC產生了疑問。</p>
蘋果Vision Pro,高定價下,果粉也不買賬</p>
iPhone之後,蘋果的下一個爆款硬件究竟在哪?</p>
今年2月初,蘋果Vision Pro正式發售。開售5分鍾,服務器就被擠爆。預售半小時,實體店鋪直接售罄。蘋果上一次這樣引發全世界矚目,還是在2007年,第一款iPhone上市的時候。</p>
十七年了,蘋果一直在尋找「下一個iPhone」,但就目前市場反饋而言,Vision Pro顯然無法挑大梁。</p>
在經曆初期的市場亢奮後,Vision Pro的熱度急速下跌。售價過高,市場需求低迷,平台應用數量均增長緩慢。</p>
而到10月末,市場傳出蘋果決定停產初代Vision Pro的消息。作為替代方案,蘋果可能於2025年發布一款更便宜的頭顯。</p>
對於蘋果來說,Vision Pro是其多年來在新產品類別上最大的賭注。然而,蘋果在這個領域已經落後於競爭對手Meta了,Meta不僅賣了好幾年頭顯,而且售價更為便宜。</p>
正如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在Vision Pro正式發售前分析的那樣,在新型計算終端的噱頭和新鮮感退潮後,Vision Pro能否憑借實用性繼續維持需求熱度,取決於產品定位與關鍵應用是否清楚與正確。</p>
十年造車成一夢,蘋果轉向AI還來得及嗎?</p>
不止Vision Pro,2024年蘋果還悄然放棄了已經籌備了10年的電車項目。</p>
據媒體披露,蘋果內部已取消電動汽車計劃,項目的近2000名員工將轉向AI。這意味著蘋果投入數十億美元的造車努力戛然而止。</p>
蘋果的造車曆史可以追溯到2014年,當年由庫克批準,蘋果啟動Titan計劃,而後發揮“鈔能力”重金從穀歌、奔馳、特斯拉等公司挖角,組建了一支擁有矽穀 + 汽車產業基因的核心團隊。</p>
後來,由於蘋果在造車路線和方向上反複搖擺,也遲遲沒有合作對象和形式落地,導致參與Titan計劃的高管大量出走,項目也幾度停滯。</p>
到2022年12月,Titan項目迎來重大轉變。有媒體當時獲悉,蘋果將推出電動汽車的目標時間推遲約一年,推遲到2026年,稱蘋果的Titan項目幾個月內一直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因為高管麵臨這樣的現實:在現有技術環境下,要造出一款沒有方向盤和踏板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是不可行的。</p>
但2023年開始迅速蔓延的AI熱潮打了蘋果一個措手不及,生成式AI成為蘋果越來越重視的領域,最終籌備了10年的電車項目成為最大的犧牲品。</p>
7萬億美元芯片計劃,OpenAI重塑全球半導體行業第一步?</p>
在引領全球生成式AI大發展的同時,OpenAI的CEO Altman又有了一個宏偉目標:重塑全球半導體行業。</p>
根據媒體披露的信息,Altman與包括阿聯酋在內的投資者進行談判,以籌集數萬億美元資金,提高全球芯片製造能力。項目可能需要籌集多達5萬億至7萬億美元的資金。</p>
知情人士指出,Altman建議OpenAI、各種投資者、芯片製造商和電力供應商建立合作關係,他們將共同出資建立芯片代工廠,然後由現有的芯片製造商運營,OpenAI將成為新工廠的重要客戶。</p>
對於媒體報道,Altman並沒否認,隻是表示“7萬億美元”不準但AI確需大量投資,AI領域確實需要全球性的大規模資金與能源投資,以構建AI芯片及圍繞其的基礎設施堆棧,並最終向世界提供大量服務,讓所有人從中獲得巨大價值。</p>
這一規模甚至令全球半導體產業規模相形見絀。要知道整個2023年,全球芯片銷售額不過也隻有5270億美元,這個數字到2030年也不過增長至每年1萬億美元。而根據行業組織SEMI的估算,去年全球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為1000億美元。</p>
7萬億美元,是全球GDP的10%,可以買下英偉達、AMD、台積電、博通、ASML、三星、英特爾、高通、Arm等公司,剩下的錢還能再打包個Meta,再帶回家3000億美元。</p>
有網友一針見血的評論稱,“除非OpenAI確信,自己的技術就從根本上重塑整個世界。否則,人工智能就是處於極大的泡沫之中”。</p>
數字貨幣轉折點,SEC首次批準現貨ETF</p>
在經曆2023年的盤整後,包括比特幣在內的數字貨幣2024年迎來關鍵轉折點。</p>
資金麵上,在經曆數年拉鋸後,美國SEC於今年年初罕見妥協,首次批準比特幣現貨ETF,授權11隻ETF上市交易。</p>
比特幣現貨ETF早在2013年就已提出,在此後長達10年的時間裏,SEC的現任主席Gary Gensler及其前任Jay Clayton,都拒絕允許此類產品推出,理由是比特幣價格波動劇烈、擔心投資者保護、市場操縱的可能性等。</p>
然而,去年8月灰度(Grayscale Investments)在針對美國SEC的關鍵訴訟中獲勝。華盛頓特區巡回上訴法院法官在裁決中裁定,SEC批準比特幣期貨ETF的決定,而拒絕灰度將GBTC轉換為現貨比特幣ETF的決定是“任意且反覆無常的”。</p>
法院的裁決最終迫使SEC罕見做出妥協,通過加急模式批準了現貨比特幣ETF上市交易。</p>
但對於整個加密數字貨幣界來說,真正的助攻來自特朗普。</p>
為拉攏加密貨幣投資者,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向幣圈拋出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承諾,包括將比特幣列為美國戰略儲備資產,開掉現任SEC主席、成立比特幣總統委員會,鼓勵發電廠強化電力供給用於比特幣挖礦,並探索加密行業與電動汽車行業之間的協同作用。</p>
共和黨內部親幣圈議員提出更加激進的議案:賣黃金儲備,買100萬枚比特幣。法案要求,美國購買100萬枚比特幣,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這將耗費約900億美元。</p>
伴隨著特朗普勝選,整個幣圈陷入狂歡,比特幣單價曆史上首次突破10萬美元。</p>
不過相對於幣圈的FOMO狂歡,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則從債務角度給出投資黃金和比特幣等“硬貨幣”的理由。</p>
在達利歐看來,主要國家的債務水平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這種情況是不可持續的。未來這些國家不可能避免地會發生債務危機,而這將導致貨幣價值的大幅下滑。在大多數主要經濟體麵臨債務問題加劇的背景下,他傾向於投資黃金和比特幣等“硬通貨”,而避開債務類資產。</p>
英特爾隕落:今年裁員規模創科技公司之最,股價年內跌去六成</p>
伴隨著英偉達、博通等半導體新王崛起,英特爾這家老牌半導體公司似乎正被時代拋棄,2024年公司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動蕩。</p>
公司先是8月財報爆雷:二季度營收同比不增反降,三季度指引最高下降11%;三季度EPS指引意外由盈轉虧;1992年來首次暫停派息。</p>
Q2財報後,公司股價一天內暴跌26%,這幾乎是公司50年來最慘跌幅,僅次於1974年7月下跌31%。劇烈的拋售導致納斯達克指數下跌2.4%,並拉低了全球半導體股。</p>
為了挽救業績頹勢,英特爾今年8月宣布從第四季度開始將裁掉15%以上的員工,至少16000人。據獨立裁員追蹤機構Layoffs.fyi的數據,英特爾的裁員規模創下今年科技公司之最。</p>
分析認為,英特爾主要的問題在於公司在產品研發方麵沒有跟上步伐。特別是數據中心業務。作為對比,英特爾最強勁的競爭對手AMD從中奪取了大部分市場份額,數據中心部門收入增長超一倍以上。New Street Research估計,到年底,AMD 的x86服務器處理器業務的市場份額將達到40%,而四年前這一比例還不到5%。</p>
然而公司的麻煩遠沒有結束⠠臨近年末,英特爾CEO帕特ⷦ 格在上任三年後被迫離職,此舉進一步加劇了英特爾麵臨的動蕩局麵。</p>
據知情人士透露,格爾辛格曾與董事會討論英特爾奪回市場份額以及縮小與英偉達之間差距的進展情況,當時雙方的衝突達到了頂點。格爾辛格麵臨退休或被解雇的選擇,而他最終選擇了結束自己在英特爾的職業生涯。</p>
現年63歲的格爾辛格曾被視為這家芯片巨頭的救星。他在三年前上任後,公開表達了對英特爾的熱愛,並誓言要讓該公司重新奪回在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地位。格爾辛格十幾歲時就加入了英特爾,但在2009年離開了公司,成為VMware的CEO。2021年回歸後,他承諾要重新確立英特爾在製造業的領先地位,這一地位已被台積電等競爭對手所奪走。</p>
分析認為,格爾辛格的離職可能帶來重大的戰略轉變,“先進製程”被叫停,“產品優先”成重心。接下來英特爾更有可能分拆旗下對內的芯片製造業務和對外的代工業務,因為即將離任的格爾辛格曾主張將它們合並,並大力發展英特爾的代工業務(Intel⠆oundry)。</p>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p>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p>